新闻动态

郧关文史研究: 位置在郧阳府西堵河与汉江交汇的兵家必争战略要地-----堵河口

         发布日期:2025-04-12 19:18    点击次数:127

图片

         在历史研究领域,关于春秋霸主楚国所秉持“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之韬略,于其西北边陲水陆交通枢纽这一战略要地,灭绞国并设置郧关,而楚长城始源地相关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其中,郧关的具体地理位置,便是研究的关键要点之一。 

春秋霸主楚国伐绞之役,城下之盟设置的郧关(楚长城始源地)在哪里?

对此问题,市井流传多有不实之说。       多年来,许多爱国学、好文史的朋友求我从文献学术角度予以澄清。 史者皆知,今日功过是非,自有睿智贤达及后世学者评说,无须多言。 己愈古稀安享晚年,与世无争; 然,经不住众人三番五次劝说:多行善义积德、遗福郧人,泽荫子孙。无奈,只得将本人所知有关考证郧关遗址的史志书刊记载、学术研究报告,整理成文,披露于此, 诚请天下文史研楚长城始源地……

        判断郧关方位位置的史地文献有———

    1、最早记载郧关地理方位的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货殖列传》:“南阳西通武关、郧关。” 虽然后世有地理学家如 张守节、王应麟、段玉裁等人, 根据“南阳西通郧关”的 “西通” ,错把距郧县城西约五百里的陕西省旬河口 (旬河与汉江交汇地) 旬关,当成郧关,但南阳西通郧关,已达成史学界的共识。      

图片

  2、东汉史学家班固《汉书·地理志》:“ 汉中郡秦置。 武陵,上庸,长利。 有郧关。” 记述了郧关的属地。南宋著名学者、教育家王应麟在《困学记闻》中对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 “《地理志》宛西通武关,而无郧关。 '郧’ 当为 '洵’ 。洵水上有关,在金州洵阳县。” 的说法,断然否定: “愚按:《汉志》汉中郡长利县有郧关。长利, 今商州上津县。武关在商洛县。《正义》失之”。 据史学家考证, 汉代汉中长利县遗址,在郧县城西约二百里的今郧西县观音镇; 古长利县与南阳郡武当县为邻, 古武当县遗址在郧县城东百里, 即今丹江口市西北均县镇关门岩村;虽然古代两县的边界,今无法勘定, 但根据古代 “因关设县,以固险要” 推理, 郧关不应该被边缘化、远离长利县邑。

图片

3、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其著作《水经注》中记载:“汉水又东径郧乡县故城南,谓之郧乡滩,县故黎也。即长利之郧乡矣,地理志曰:有郧关,李奇以为郧子国。晋太康五年,立以为县。汉水又东径琵琶谷口,梁、益二州,分境于此,故谓之琵琶界也。” 此段记载虽未明确指出郧关在郧乡的具体方位,但其中 “汉水又东径琵琶谷口……” 一句,引发了郧关位于郧县城东琵琶滩的说法,从而在历史记载中形成了 “郧关城东” 这一小插曲。

图片

      “郧关城东” 之说:清嘉庆二年(1797 年)《郧阳府志》记载:“郧关,在郧县东城二十里琵琶谷” 。随后,清嘉庆(1820 年)《湖广通志》对此说法存疑,删除了琵琶谷的相关表述,并添加附注:“郧关在县东二十里,谨按史记货殖传,南阳西通郧关” 。直至当下,仍有人依据这些记载持有此观点,例如《十堰晚报》2020 年发表的《郧阳之“郧”来自古郧国》,以及网易·秦楚古今的《“郧关”:我在汉江郧阳段的琵琶滩》的说法。

      “郧关城西” 之说: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7 年出版的潘新藻所著《湖北省建制沿革》以及《湖北省志》均记载:“郧县,春秋绞国。郧关在县西。” 自 “郧关城东” 这一小插曲出现后,两百年来,直至今日,《湖北省志》、《郧阳府志》、《郧县志》,以及清代顾祖禹所著《读史方舆纪要》,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国学大师杨守敬与门人熊会贞编撰的《水经注疏》等众多史志,均认同此说。

         两种说法之辨析:从最初引用的《水经注》语言环境深入分析,前一句讨论的对象为郧乡县故城,即现今距离郧县城西三十五里的郧阳区城关镇马场关村前的郧乡滩,进而引出下句关于长利之郧乡及郧关的相关内容。而后一句 “汉水又东径琵琶谷口……” 与前一句在语义逻辑上已无关联。有人依据此句便认定郧关在郧县城东琵琶谷或琵琶滩,甚至以汉武帝刘彻设置益州界的情况来穿凿附会春秋时期楚国所设的古郧关,此种做法实有断章取义、混淆概念之嫌。

        在历史上,山隘与津关有着明确区别。山关通常依险要地势而设,津关则多位于平坦之地。在江河之上,古村民居或府县选址,都是远离险滩,穷山恶水,何以为邑?霸主楚国设置影响秦楚政治、军事、经济格局战略衢关,其选址更不在滩,而在水面陆地宽阔的交通枢纽之处,例如邻近的旬关、上津关便是如此。就琵琶滩而言,它因水过浅底而发声得名,其水深不过三尺,滩长不过三里,北岸水浅,南岸陡峭,船只难以靠岸停泊。再看《水经注》中所记载的 “水又东,谓之涝滩,冬则水浅,而下多大石。又东为净滩,夏水急盛,川多湍洑,行旅苦之。故谚曰:冬涝夏净,断官使命。言二滩阻碍。” 描述的是今青曲镇郑家河到柳陂吳家坎二十多里的二连滩,相比之下,琵琶滩实在是微不足道。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嘉庆二年(1797 年)《郧阳府志》之所以记载 “郧关,在郧县东城二十里琵琶谷”,甚至误导了清嘉庆 1820 年《湖广通志》记载 “郧关在县东二十里”,原因在于 1797 年《郧阳府志》的主修人郧阳知府王正常。乾隆六十年(1795 年)王正常出任郧阳知府,当时民间白莲教起义,八路兵马总指挥襄阳王聪儿举事,王正常率兵勇前往围剿,并在距府城东二十里郊外的琵琶谷派兵驻防。在此期间,他 “戎马中稽文献成府志二十余万言”。其所修志书中所提及的郧关,实际上是当时保卫郧阳府的军事布防处,并非《史记》和《汉书·地理志》所记载的楚国之郧关。

        这便是文、史、志、地学界从对 “郧关城东” 说的刻意回避、忽略乃至否认,到最终认定 “郧关城西” 说并达成共识的整个过程。

4、在清末民初时期,杨守敬作为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与国学大师,与门人熊会贞共同编著了《水经注疏》。    记载:“会贞按《方兴纪要》,郧关位于郧阳府西。此即《史记》中所云'南阳西通郧关’之地。”杨守敬被史地学者赞誉为“晚清民初学者第一人”,其著作《水经注疏》广泛采集众多典籍资料,考证过程精细详实,是历史地理学知识的高度凝结。它代表了明清以来郦学地理学派的最高学术水平,堪称郦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备受现代舆地学界的尊崇与推崇。

图片

 从杨守敬编绘的《水经注图》中能够明确看出,郧关地处堵河与汉江交汇之处,此地地势险要。郧关向东距离郧县城仅十六公里,距离郧乡县故址二十里,向西北方向距离上游的郧西县观音镇约一百里,这正是在“长利之郧乡有郧关”这一特定情境与话语含义中的郧关。

        汉江干流上的郧关,与丹江支流上的武关,同属秦岭东南麓的重要津关,二者均处于东经110.38线上,相距仅90公里。关前关后的道路相互连通,就地缘交通以及维护关内外安全等方面而言,郧关与武关紧密相连,形成一体,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有文献对司马迁《史记》中“南阳西通武关、郧关”的记载进行了考证,其中涉及汉太祖高皇帝刘邦采纳张良的计谋,避实就虚,安抚南阳太守,招降郧关守将,经由郧关攻取旬关,进而攻克武关,最终入关灭亡秦朝的这段重要战史。

     5、楚伐绞之役与郧关所在地的关联依据

      楚伐绞之役中,古绞都城的所在地,被视作郧关所在地的重要依据。正史《左传》对此次战役有着极为精细周详的记载。楚国为实施 “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的战略谋划,在大败随国、又于蒲骚击败郧国,并与贰、轸二国结盟,国势强盛之际,倾全国之力发起伐绞之役。楚国巧施计谋,成功拿下兵家必争之地绞城,并在此设置郧关。郧关地理位置独特,有着 “控秦巴而抚荆襄,踞堵口而望长安”,扼制汉江三千里的战略意义,钳制汉江上游庸、麋等方国成为楚国附庸。

图片

 嗣后,公元前617年,楚、陈、郑、蔡盟于厥貉。 厥貉之会 ,麇子逃归、楚大饥、庸人率群蛮叛楚,麇人率百濮聚于选并欲伐楚等一系列事件中,楚国能够应对并最终联合巴、秦消灭对手,均倚仗郧关虎踞龙蹯、占据特殊地理位置的优势。关于郧关在绞都的建置沿革,可参考十堰市地方志办原副主任张培玉先生的《十堰市建置沿革》配图,以及荆楚学刊《古绞国辨考》等文献。从《十堰市建置沿革》配图来看,古绞国位置与《水经注图》中郧关位置基本重叠,这清晰地说明了楚伐绞之役后城下之盟所引发的建置变革。

6、堵河与汉江交汇地的特殊地理位置及津关概念

    堵河与汉江交汇地的特殊地理位置,符合学术研究界定的津关概念。依据《秦汉关隘制度研究》,关津是指水陆交通必经的要道、关口和渡口,泛指设在关口或渡口的关卡。津关,即在水陆冲要之处所设的关口,一般情况下,关津与津关可以通用,其本质属性是在水陆交通往来必经要道的集结点和枢纽处设置的关卡。这是霸权国为实现政治、军事、控制交通、征收关税等目的,在大江大河交汇地设置的,凭借有利地理形势来制驭天下的关卡,其地位由地理形势、交通枢纽位置所决定。

图片

        堵河与汉江交汇地具有三个方向上的水运优势,大量人流、物流在此集聚、中转,是楚国抉择郧关的良好区位。且不说堵河与汉江交汇的干流在军事、物流交通方面的重要作用,仅就堵河支流而言,据中国地域文化研究会主任傅广典在《堵河---中国鄂西北生态与文化之河》中所述:“起码自西周以来直至20世纪中后期,三千多年里堵河一直是一条繁忙的水运河流。堵河的水运兴于山货、巴盐和绿松石。”这些珍贵物资,既是附庸国给君主国的贡品,也是周围附庸小方国的生存资料,通过堵河与汉江交汇地这一交通枢纽、货物集散地所设的关口和商埠,运往关内关外。霸主国政权扼守汉江、堵河两水之要害,上通陕川,下达荆湘,此地史称“秦楚走廊”“楚蜀通道”,在这样的交通枢纽处设置关卡,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政治、军事、经济等利益。与比邻的上津关、漫川关、旬关、武关相比,汉江中游水陆交通枢纽地的郧关地理条件十分优越,在此建关,凭借有利的地理形势来制驭天下,是楚国图谋强国的必然选择。

7、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考古 实证史志记载“郧关城西”

  郧关是中国古代汉江流域的重要关隘,在历史上占据着极为关键的地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堵河口区域展开了考古发掘, 诸如郧县孙家湾遗址、 郧县辽瓦店子遗址( 该遗址入选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且专家认定其为楚文化发源地 )、 郧县店子河遗址 ( 见2011年中国考古学年鉴: 郧县店子河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遗址 )、 郧县韩家洲遗址、 郧县五门遗址、郧县前房遗址等。

图片

         在这些遗址中,出土了数量庞大且种类丰富的文物,涵盖了石器、骨器、陶器、青铜器 ( 刀、矛、剑、箭簇等兵器和礼器)、竹木器等多个类别, 从不同层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以及文化特征。其中,郧县店子河遗址,为国内鲜见的津邑环壕和地下排水管道工程的聚落遗址,是军事基地的重要证据 。

       考古勘定了以堵口为核心,从前房、后房至孙家湾河段沿江绵延几十里的古墓带。这一重大发现,以坚实的考古学证据,有力地印证了该区域在历史上是中国南北、东西文化交汇融合的重要关隘,以及楚文化发源地的重要地位,为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依据。

      8、郧关自然环境的战略优势

     兵家必争之地郧关,宛如一座屹立于山脉水道间的坚固堡垒,以其地形特点及优势,在秦楚汉政权更迭中,铸就了历史上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图片

  郧关胜地,在秦巴山水(堵河与汉江)交汇地水域中, 座落着一尾自头(西)至尾(东)九里长、神似鲤鱼的江心岛,曰韩家洲。 洲南尾河道沙石阻塞,堵河水由洲南改道,西流三里注入汉江;因洲北九龙滩(九条山沟汇流入江处,淤积沙石成滩)、洲尾遂花滩(由江流冲击岛尾余脉之礁石,激起沉沙形成的水花而名)、郑家河下涝滩,这连三滩阻塞河道,导致洲西水面宽阔、呈现波光粼粼的湖光山色,自然成就了郧关一岛二江三渡四岸及可供船舶停泊、进出的港湾、码头,港口,和在江岸构建军事防御、交通管控等功能的设施如军港、船坞、军营、城坞等;

 以堵河与汉江交汇枢纽地为中心 ,郧关周围据有的天然屏障 : 上游有青曲镇前房与五峰乡大树垭峡的三浪滩,下游有城关镇马场关与柳陂镇红寨子下吳家坎峡的净滩, 江南有堵河重镇黄龙滩,江北有青曲镇老君殿及洪门,倚靠这四周的天然险阻,兵家必争之地郧关,宛如一座屹立于山脉水道间的铜墙铁壁,成为军事阻碍与防御、预警与缓冲,攻防兼备和交通管控的战略要地。她恰如长城挡住匈奴,使之西迁一样,迫使亟需开疆拓土的秦国,放着便利的汉江大道不用,却翻山越岭、劳民伤财的去开辟商山道……

8、郧关文史研究历程

 郧关消失在历史长河的战火硝烟中 ,是因秦国避实就虚,放弃汉江水道,另辟蹊径修筑了自长安至邓洲的商於古道,随着秦吞并六国,一统天下,国都又从西向东南迁移,让雄踞汉江,名声煊赫的古郧关,如同现在的武关、函谷关等关隘一样,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而被遗忘。

到了唐帝国,国都回归长安,盛世修史,研究秦楚汉文化,楚灭绞设郧关,秦夺得郧关顺江而下取邓县、水淹鄢城,攻陷郢都等史实,郧关对军事、政治格局的影响以及在经济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是中国古代史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重要部分。因此,从魏王李泰所著《括地志》起,引发了唐、宋、元、明、清至今,众多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薪火相传,前赴后继、锲而不舍的投入到研究郧关潮流中。如唐代给《史记》作注的史学家张守节,《三字经》、《困学纪闻》作者宋代学者、教育家王应麟,《说文解字注》作者语言学家、训诂学家段玉裁,和被誉为郦学史上丰碑《水经注疏》作者、清末民初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等等……。

图片

早在三百多年前,即1692年,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便最早记载 “郧关在府西,《史记》所云南阳西通郧关者也”。此后,清雍正1732年《湖广通志》、清同治1866年《郧县志》,1987年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省志》,《郧阳府志》,《郧县志》等均对这一结论予以认同。特别是《水经注疏》、《古郧关考》、《古郧关辨析》等文献,在“郧关府西”这一共识基础上,通过博采群籍、旁征博引,周密调研与严谨考证,以铁证如山的论证过程,进一步明确郧关就在郧县西堵河与汉江交汇的交通枢纽要地.

图片

在郧关研究三百多年的进程中,一过性的小插曲:1797年《郧阳府志》记载“郧关,在郧县东城二十里琵琶谷”,实则这是郧阳知府王正常为围剿襄阳王聪儿之乱,在府城东二十里郊外琵琶谷派兵驻防地,其义为保卫郧阳府之关,但1820年修纂的《湖广通志》却误解为春秋楚国之重镇郧关。 后经史地学家实地调研甄别,判定此关并非《史记》和《汉书·地理志》所记载的楚国之郧关。1820年《湖广通志》“郧关在县东二十里”的说法属于误判。 此后200多年间,相关省志、府志、县志及史地学书刊,皆摒弃了“郧关城东”这一错误说法。

图片

 

史地学研究本就是一个不断求真立德、去伪存真,修正并还原史实的过程。历经诸多考证,九证成定论,证据确凿,“郧关在府西” 已成定论。 愿热衷于史地学研究及读者坚持史论结合,保持敏锐洞察力,不抱守已被废弃、淘汰的观点,与时俱进,为秦楚文化研究贡献力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鑫得利娱乐平台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